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國。古時候,宮廷里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污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如《禮疏》載:“掩口,恐氣觸人。”《孟子·離婁》記:“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衛(wèi)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來有人就用一塊絹布來蒙口鼻。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記述他生活在中國十七年的見聞。其中有一條:“在元朝宮殿里,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樣蒙口鼻的絹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xiàn)于中國宮廷。侍者為防止自己的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
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于醫(yī)護領域。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開始建議醫(y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
20世紀初,口罩首次成為大眾生活的必備品。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奪走了大約五千萬人的性命,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抵御病毒。
20世紀中后期,口罩的大規(guī)模使用次數(shù)明顯頻繁。載入史冊的歷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預防和阻斷病菌傳播方面數(shù)次扮演著重要角色。
1897年3月,德國人美得奇介紹給大家一種用紗布包口鼻以防止細菌侵入的方法。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衣領上,使用時翻過來罩住口鼻就可以了。但是,這種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極不方便。后來又有人想出用帶子系在耳朵上的方法,這就成了今天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口罩。
1910年,我國哈爾濱爆發(fā)鼠疫,時任北洋陸軍醫(yī)學院副監(jiān)督伍連德醫(yī)生發(fā)明了“伍氏口罩”。
2003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達到新高潮,一場“非典”幾乎令口罩一度脫銷,各大藥店門前排著長長的隊伍,人們爭相搶購口罩。
2009年,在繼2004年的“禽流感”之后,“甲型H1N1流感”讓口罩大軍再一次出現(xiàn)在全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的鏡頭前。
2013年PM2.5空氣危害概念的出現(xiàn),引發(fā)公眾對空氣污染問題的重視,使得口罩等防護用品在霧霾天氣期間甚為暢銷。
2020年2月7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消毒供應中心,30余名醫(yī)護人員和志愿者利用醫(yī)用包裝無紡布、器械用吸水紙、N95熔噴過濾布等材料動手制作口罩。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